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课改茶座.沙龙


如何把课说好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8-07-06 | 浏览:646次 ]

|吴兴元 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于飞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经常有青年教师问我,如何说好一节课呢?

我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说课。一般来说,说课就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某一内容阐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教学预设效果以及教学理论依据。说课的表现形式以口头语言为主,也可以适当采用板书和教学用具演示。我认为要说好一节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把课说得科学准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问题:教学内容说对了吗?教学目标定位科学吗?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吗?说课过程中是否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我们以“图形的旋转”为例来说说教学难点的把握问题。

人教版教材呈现了三个例题(下图)。



二是把课说得生动形象。如果把科学准确作为说好课的第一层次,那么再进一步就要把课说得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生动是指说课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当有轻重缓急,重要的地方说得慢一点,还可以配合运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形象是指说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简洁合理的板书以及贴片、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用具,增强说课的丰富性。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说课中,于飞老师利用钟面说明如何使学生认识到旋转的中心点、方向和角度三个要素;借助方格图和卡贴,让学生在经历想象思考之后,呈现由一个三角形旋转得到的风车图形。借助教具,不仅能把教学重难点说得生动形象,也使在场评委听得更加明白,说课效果有了显著提升。

三是把课说得创新有效。这是说好课的第三层次,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材料设计、核心问题设计是否有所创新,而且所有的创新是基于学情的,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指向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图形的旋转”说课中,于老师的创新之处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教材例题的大胆处理。于老师没有在三个例题上平均用力,而是为了突破难点,把例2的教学看作重中之重,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1的教学侧重感知旋转三要素,快速处理。例2的教学则浓墨重彩,从静态想象到动态观察,步步推进,凸显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前后变化,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如果一个图形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了90°,那么这个图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都对应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了90°。调整了教材例3的教学,改为“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学生画图,于老师选择典型作品,组织学生判断、讨论和评价。

另一个创新之处是教师采用三根小棒来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将三角形旋转的过程进行了慢动作分解演示,一来帮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图形的旋转变化,二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有步骤地画出旋转后的图形,提高画图正确率,将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课说好,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多下功夫,不断提高对数学教学的正确认识,不断提高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表达能力。



附于飞老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市南苑小学的于飞。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图形的旋转”。

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于学情

1. 教材

“图形的旋转”一课,教材编排了三道例题。例1:借助钟面指针运动,明确旋转三要素。例2:旋转三角尺,认识图形旋转的特点。例3: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这样编排既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又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特征,学会画图。

2. 学生

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四年级下学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因此,五年级学生对旋转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画图的能力。

综合以往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画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三种图形运动的题目中,旋转类题目正确率最低(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正确率只有66%),而学生最大的困难在于缺少空间想象的过程,找不到图形旋转变化前后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会简单描述旋转过程,能正确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2.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概述、画图等数学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 欣赏图形旋转创造的美,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明确旋转三要素,感悟旋转特征。难点是:会描述并画出图形的旋转变化。

三、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两条教学策略。策略一:从一维到二维,感知旋转特征;策略二:先想象后操作,培养空间观念。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明确旋转三要素。

通过问题驱动,明确旋转三要素。

1. 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运动有哪些?

唤醒学生对图形运动的回忆,明确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2. 出示一个指针指着12的钟面,组织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指针指向2?

学生的回答会出现2种情况,一是顺时针旋转60°,二是逆时针旋转300°。我将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旋转三要素: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板书:方向),角度(大小之分)(板书:角度),旋转中心(固定不变的)(板书:中心)。

第二环节:想象操作,探索旋转特征。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出示一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呈现三角形AOB 旋转前后的图形,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AOB 经历了怎样的旋转变化?具体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和想象,从三要素角度描述变化过程。得出绕点O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两种情况。学生对于中心和方向是相对容易理解的,而旋转角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步,聚焦核心问题:如果是按顺时针旋转(画箭头),你是如何判断出三角形旋转了90度的?

这一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利用直角三角尺摆一摆、转一转,交流讨论。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说明,从而总结出旋转的一般特征:分别转动与中心O 相连的两条直角边,就能达到整个图形旋转90°的要求。(教师相机操作演示)

这样的教学组织用意何在?为什么把例2的教学处理得如此浓墨重彩?因为例2在本节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例1中学习的旋转三要素,又为例3的画图作出铺垫。学生之所以画旋转后的图形有困难,就是因为对三角形的变化过程不清楚。因此,我关注核心问题(如何判断三角形AOB旋转了90°)的探究学习过程,化无形为有形,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教学难点。

第二层次:请学生将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画在练习纸上。我反馈2种典型的学生作品,一种为正确,一种为错误,让学生判断、讨论和评价,从而突破画图难点。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将安排3个不同的练习。

练习1是基础性练习:三角形AOB 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转3次,先让学生想象会是什么图形,再呈现风车图形。

练习2是提高性练习:出示彩旗,学生在三个要求中任选其一画图:1.绕点O 顺时针转90度;2.绕点O 逆时针转90度;3.绕点O 顺时针转180度。课件展示,让学生判断每种情况分别是选择了哪一个画图要求。

练习3:欣赏图形旋转创造的美丽图案,体会数学运用价值。

第四环节:学习回顾,总结提升。

课堂总结,我会和学生一起来回顾两个问题:

1. 今天学习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知道图形旋转了90度的?

以上是我对四个教学板块的具体设计,这样设计的效果是:通过问题任务驱动的方式,聚焦重难点,帮助学生对例题尤其是例2加深理解,从而顺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图形旋转教学重在画图指导的常态。我坚信这样的思考和设计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各位评委、老师们,这就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