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室动态



工作室动态


【名师领航工程】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简报(第1期)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18-08-01 | 浏览:685次 ]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2018年7月24日,在京师学堂第二会议室举行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北京师范大学“APEx”——卓越教育家培养项目“我的教育观”主题沙龙。学员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执行导师对学员的分享进行了一一回应。

赵科利:教育的村庄

赵科利老师,来自西安交大韩城学校,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赵老师首先提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生活、懂教育、爱生活、爱教育。其次,赵老师从“脚步”和“思辨”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第一,在“脚步”方面,他阐述了“赵科利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第二,在“思辨”方面,他倡导“牧场式”教学理念。“牧场式”教学是一种动态体验式教学和原生态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开放、开启、开发”,体现的是自主探索、吸收和积累的特点,更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最后,赵老师将关注点集中在数学教育教学上,提出在数学教学应该以“理性思维,诗意表达”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人文素养、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

李琼教授、朱旭东教授对赵科利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李琼老师提出,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对“牧场”的内涵进行进一步剖析,分析其是否符合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朱旭东老师强调,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是教学、学生亦或是教师。


王建华:教育实践的几点感悟

王建华老师,来自陕西省汉中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王老师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教学实践方面,提出了三点感悟。第一,乐于吃苦才有乐。第二,根在课堂,力在学生。第三,课题来自于实践,经验来自于反思。在教育观念方面,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快乐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着力点,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点、排除学习障碍作为教学突破点,把学习方法指导融入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途径的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选取合适的教学方式。


胡艳教授和赵萍副教授对王建华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她们提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数学学习,因此对实施有效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价值。同时,建议王建华老师将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渗透到数学研究中去。


周丽君:创意语文——我的语文教学观

周丽君老师,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长期以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周老师围绕“创意语文”,从内涵、缘起以及教学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学观。首先,就“创意语文”教学而言,它指的是语文教师根据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和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做出的预期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之有效的策划。其次,就“创意语文”教学提出的缘起而言,提出现阶段教学创新性不足、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以及语文教学存在复杂性,为此有必要对创新性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最后,就“创意语文”教学的思考而言,提出在开展此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选“精”教学内容、选“巧”教学切入点、选“好”教学主线。


胡艳教授对周丽君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在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语文教学,而且需要关注整个语文教育的问题,建议课题研究着眼于对语文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陈伟光:陪伴·探索

陈伟光老师,来自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中心学校,从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陈老师提出,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进程中,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提出“四五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所谓“四五策略”,即为四条途径、五种措施。其中,四条途径指的是针对现状,渗透融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科技校本,提升内涵;课件科普,丰富底蕴。五种措施主要强调的是交流谈心、科学现场秀、开放阵地、关联互动、与时代同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叶菊艳副教授、宋萑教授和李琼教授对陈伟光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叶菊艳老师建议参考STEM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从项目学习的视角审视和探究科学教育。宋萑老师提出,在开展科学教育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实现从表层到里层、从本土到世界、从现在到未来的连接。李琼老师肯定了陈老师的科学教学实践,提出教育中启蒙是关键,陈老师“让孩子眼睛发光”的教育理念正是启蒙的重要体现。


盘如春:对数学“理性与直观”的思考

盘如春老师,来自重庆市永川中学校,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盘老师从数学、人的认识、高中数学课堂、学生的特点出发,提出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个体对越直观的事物认识越清晰,为此需要开展对数学教学直观化研究,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同时,盘老师将这种思想践行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以“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符号直观、模型直观、语言直观”为教学逻辑,关照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遵循“事实——概念——性质——结构——应用”和“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两条主线,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最后,提出“教自然、清楚、有用的数学,育自信、诚实、健康的人才”的教育观。


桑国元教授、李琼教授和朱旭东教授对盘如春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桑国元老师建议,以相关数学理论为支撑,阐述教学观点。李琼老师提出,“直观”是手段,“直觉”是思维形式,建议厘清两者的概念内涵。朱旭东老师提出,数学教育中,需要关注数学科学的发展,建议构建“直观”数学教学法。


郑丽娟:别让孩子坏了语文学习的胃口

郑丽娟老师,来自五邑邹振猷学校,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郑老师提出,教育最重要是让孩子爱学、会学、学会;只有爱学才有机会学的好,只有会学才会自学,学习才会拓展;教师的使命是点燃兴趣、拓展学习、传授工具、启发思维。在这样的教育观念的引导下,郑老师开展了趣味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专题研习、创意文学、童书创作、电子学习平台等多样化的教材,并采用游戏教学、戏剧教育、合作学习、阅读策略、体验活动、基地互动故事等路径,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萑教授对郑丽娟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宋萑老师提出,脑科学发现学习不仅具有认知性,而且具有多元性,郑老师的教学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的多元属性,值得肯定。


张艳平: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

张艳平老师,来自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张老师对自己的习作教学提出了八点反思。第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第二,作文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读会的。第三,写作文就是写生活。第四,写作文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故事。第五,真情是写作的灵魂。第六,不是教师教写作文,而是学生教会自己写作文。第七,作文指导从儿童的问题出发,回到儿童那里去。第八,作文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赵萍副教授对张艳平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赵萍老师提出,不少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本,但实际上写作能力未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原因是什么。因此,她建议可以探究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于伟利:赏识儿童,享受教育

于伟利老师,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关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且这种关系的建立对其自身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于老师提出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四条路径。第一,以情怀与责任唤醒儿童成长的渴望,强调教师的鼓励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以陪伴与关爱铸就儿童成长的基石,关注家校合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第三,以尊重与信任激发儿童成长的动力,倡导站在儿童的视角上看儿童。第四,以激励与宽容修正儿童的成长过程,主张成立研究小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衡量和指引学生的发展。


朱旭东教授和吴国珍副教授对于伟利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朱旭东老师建议,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需要关注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以教师的教育智慧帮助此类学生成长。吴国珍老师建议,在开展教育研究时,可以关注教师自身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挖掘其形成的原因。


郭家梅:因材施教,以爱育人

郭家梅老师,来自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中心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郭老师关注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与智力差异,每一个学生由于其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思维方式以及智力水平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取能力和掌握能力也会是千差万别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尽可能做到个性化教学。其次,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了解学生,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指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学会关心和尊重学生,并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师应该博采众长、分层施教,为每一个学生的良性发展做好引领。


裴淼副教授对郭家梅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裴淼老师提出学生的边缘化是有其原因的,应该了解其中的症结。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学科素养,而且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面对学困生时,采用积极的路径,帮助其应对成长困境。


谢静:创建自主融合发展课程

谢静老师,来自云南大学附属小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谢老师针对“好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并开展了自主融合发展课程。其中,“自主”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教育教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融合”强调统一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相结合,即学生有个性化的课程表,上午统一上课,下午学生按照学生个人课表上课;“发展”关注的是课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提出课程设计以“素质本文、素质教育、整体育人”为理念,具有重构学习内容、重建学习形式、重构评价方式等特征。


廖伟博士和朱旭东教授对谢静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廖伟老师提出,自主融合发展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思想,同时建议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参考IB课程的相关内容。朱旭东老师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角色转换,关注自身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李百艳:呼唤语文魅力的回归

李百艳老师,来自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李老师围绕“魅力语文”,提出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忽略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语文学习的特点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价值追求功利化、课改行为简单化、主体地位虚无化、阅读教学概念化、写作教学客套化以及学科地位边缘化而造成的。为此,她提出了魅力语文教学。首先,要发掘语文本体的魅力,主要方式有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其次,要发挥教师“导体”魅力,善待并善用文本,善待并善教学生;最后,要发展学生主体魅力。


朱旭东教授对李百艳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朱老师提出,魅力语文比较小众化,应该关注语文教育教学,关注教师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建议将“魅力语文”扩展成为“魅力语文教育”。


马建荣:回归本真语文

马建荣老师,来自吴忠市吴忠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马老师提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思维固化、课堂教学异化、课堂评价单一化的问题,由此需要对课堂进行研究,以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学生成长、文本适切、课堂高效灵活等目标。马老师提出研究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进行成因分析,第二步开展案例研究,第三步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回应三个问题,即第一,语文的“本真”到底是什么;第二,回归怎样的课堂生态;第三,回归本真语文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张华军副教授对马建荣老师的分享做了回应。张华军老师建议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应挖掘自己应对此类现象的方法及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


总结发言

朱旭东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出以下六点感想。第一,各位学员的教育观点具有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和区域特点。第二,学员作为优质教师的代表,拥有较长的职业生涯和较为丰富的教学故事。第三,学员充满了实践智慧,一是对学生充满热爱,这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基础;二是拥有较强的价值感;三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了机智性。第四,学员学科认识能力较强,并初步体现出了教学思想建构能力。第五,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学困生的发展问题,对其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第六,现阶段学员较多以学科教学的逻辑开展研究,未来可以以学科教育、教育的逻辑开展相关的研究。